全国政协委员、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在全国两会递交提案,建议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充实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并建立保护长效机制。
董恒宇在提案中说,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,目前已实施两轮,对于牧民增收脱贫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、有效遏制草原生态退化趋势、实现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总结两轮补奖政策实施经验,依然存在补偿标准不够高、补贴方式不合理、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。董恒宇建议,国家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核算合理增加草原生态补奖经费,建立长期延续、系统配套的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。
优化政策设计。提升补奖标准,建议将现行补助标准至少提高1倍,推动草原生态有限奖补向全额补偿转变,确保禁牧户在禁牧期内生活有保障。增加休牧补助,统筹考虑牧民年均增收指标和支出,将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提高到略高于畜牧业生产所得。增加补贴内容,将草原管护员补助纳入补奖政策,补助标准按1万元每人年计算。调整补贴方式,继续采用标准亩系数分解草原补奖资金,并按生态恢复程度确定补奖标准,逐步从按亩补贴向按生态成效补贴过渡。优化成效评价,将评价指标由“超载率”改为“草原生态恢复综合率”,以户或嘎查为单位评价生态恢复成效,建立草牧场生态档案,作为确定补贴标准的依据。改革支付制度,除禁牧补偿资金和草畜平衡奖励中的休牧补助资金当年兑现外,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在完成当年草原生态恢复评价后次年兑现。探索“以保代补”政策。建立草原畜牧业干旱指数保险制度,设计适用不同草原类型区的保险产品,将20%的补奖资金转化为草原畜牧业干旱指数保险资金,建立市场化草原生态保护机制。
强化政策配套。在强化国家草原公园试点基础上扩大国家草原公园面积。发展新型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,包括建立冬春季饲草料存储和保障体系,发展天然草原节水灌溉和优质人工建植技术,建立县域和牧户多层级的“饲草+互联网+供应链金融+连锁”的饲草料储运服务体系,建立草原旱灾和雪灾等自然灾害预警体系,建立合理有序的草地流转市场制度等。构建由决策者、专家学者、牧民等组成的信息反馈机制,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目标明确、信息通畅、决策准确、行动一致。加强草原气候风险和生态状况监测技术和系统网络化建设,提升决策部门实时政策反馈和服务农牧民的能力。加强对牧民草原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,转变牧户在政策实施中的参与感、积极性等,确保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