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教育部思政司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“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”和“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”创建培育工作验收结果公示,公司研究生第一党支部顺利通过验收。
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由草学学科的硕博研究生组成,现有党员54名。“双创”期间,党支部严格按照“五强”建设标准,紧紧围绕“七个有力”工作指标,突出党建引领,主动“对标争先”,持续推进党建与科研教育深度融合,有效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创优。
以强化组织建设推进样板党支部建设
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激活党建驱动力,不断强化组织建设,实行“三会一课”全程纪实管理,推动支部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。党支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员工的实际紧密结合,科学运用“指挥棒”,构建“四学”机制,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赴井冈山、大青山抗日根据地、乌兰夫纪念馆等主题党日活动20余次,促进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。参观考察后组织党员进行研讨,交流心得体会,输出与输入同向发力,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、实效性。党支部聚力乡村振兴,建强战斗堡垒,每年选拔博士研究生,组成小分队,配备博导带队,参加“百名博士农村牧区行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先后深入兴安盟、乌海市和包头市等农村牧区和田间地头,围绕草原草畜平衡区载畜量最大化研究与试验示范、数字牧场建设、特色产业进行调研,开展科技咨询、科技服务、科学试验、科技推广,科学施策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。
以“领头雁”激发党建活力
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教学科研,支部书记韩国栋作为草学学科的带头人,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“领头雁”作用,示范推广家庭牧场退化草地植被修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,其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。在草地资源生态与管理方面,研究牧区草原-家畜系统精准生产经营技术方法,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。党支部书记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,一手抓科研工作,2021年以来主持各类课题近10余项,发表论文近30篇。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,支部党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,发表SCI论文5篇,A、B类核心期刊近10篇,实用新型专利1个,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。
以推广科研成果助推乡村振兴
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注重将党建与科研、实践深度融合,围绕农牧区经营方式、经营理念、草地生产力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、生产效率等问题开展科技攻关,技术推广,形成理论支撑体系。支部书记带头、支部员工党员参与的项目团队深入牧区生产一线,开展调研和试验示范,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方案。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荒漠草原、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等典型草原地带示范牧场推广使用“草原——家畜系统精准生产经营模式”,促进牧区饲养管理方式的变革。团队以“项目团队+牧户”“项目团队+地方政府+牧户”“项目团队+畜牧业人才”等多种服务模式,切实把党组织优势转化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,实现了乡村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融合、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。项目实施以来,家庭牧场减畜32%,出栏家畜体重增加22%,牧场净收入提高42%,有效提升了牧区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,实现了家畜数量的“减”和牧民收入的“增”,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。
以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扩大辐射力引领力
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积极探索研究生党员培养新途径,以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,以赛促学,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。以支部成员鞠馨等七名同志为骨干的《养精“畜”锐——建设生态家庭牧场,为祖国守好一片碧绿》团队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赛道银奖。党支部积极推进以赛促创,搭建施展平台,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,该项目推广应用“草畜优化管理模型系统”,将可持续家庭经营模式技术进行成果转化,建立了科学的草原——家畜精准利用制度,促进牧区饲养管理方式的变革,有力推动了草牧业生产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,促进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,实现了由粗放的自由放牧向集约经营的转变。目前,研究项目共培养了农技推广人员350人,培训农牧民3000余人次。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,也带动起其他同学参与创新的积极性,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。党支部先后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高校“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”、学校“优秀基层党组织”、学校“最强党支部”。党支部书记获“第二批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”称号,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。支部党员获优秀员工干部、优秀志愿者等各级荣誉奖励10余项50余人次。
在未来的征途上,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将继续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巩固并加快阵地建设,继续发挥样板支部的示范辐射作用,持续推进党建与科研实践“双融双促”,继续扎根北疆,服务边疆,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,全方位建设“模范自治区”贡献力量。